论肿瘤的姑息治疗与中医药临床优势
0 引言
姑息治疗属于肿瘤防控体系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及环节,主要是指针对晚期癌症、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实施完全的主动治疗及护理,主要针对患者实施疼痛控制、心理支持、社会情感支撑、精神抚慰等方面的治疗[1],旨在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让患者走完平静、舒适的一生[2]。为了分析肿瘤患者姑息治疗及中医药临床优势,我院针对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40例进行了对比观察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医内科收治的40例晚期肿瘤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成两组后,常规组20例肿瘤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最大年龄86岁,最小29岁,平均(56.)岁;观察组20例肿瘤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28岁,平均(56.)岁。
对两组晚期肿瘤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小且可比性高。本次观察开展之前,40例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观察的结果、目的、形式及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协议。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20例肿瘤患者实施西医姑息治疗,结合患者肿瘤具体部位及情况实施姑息治疗,常规组患者接受观察前均已接受姑息手术治疗、姑息放疗治疗及化疗治疗等干预。
给予观察组20例肿瘤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姑息治疗,在西医姑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使用,针对已经实施姑息手术治疗、姑息化疗、姑息放疗等治疗后的患者以“扶正祛邪,健脾理气、滋养肝肾”为主要原则的中医药姑息治疗,给予患者清肝凉血、滋养肝肾、补虚扶正、健脾和胃的药物进行治疗。针对存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患者加用理气、生津、化痰、清热解毒类药物进行干预;针对便秘患者实施宣肺下气、温补脾肾、理气润肠、养阴补血、温补脾肾、清热解毒及温阳开结等药物进行治疗。针对尿潴留患者实施通利三焦、促进膀胱气化等治疗为主,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延长患者生存周期,缓解患者由于治疗及肿瘤发生的疼痛。
1.3 疗效判定
针对常规组与观察组晚期肿瘤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疼痛评分、治疗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1)疼痛评分[3]:采用VAS量表,总分1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疼痛程度越明显;(2)治疗满意度评分[4]:针对患者实施我院自制的对于治疗方式、治疗效果等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100份,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 软件对两组晚期肿瘤患者治疗后的观察指标进行处理,生存期、疼痛评分、治疗满意度评分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晚期肿瘤患者治疗后的观察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组晚期肿瘤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0%(16/20),观察组晚期肿瘤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 应 发 生 率 为50.00%(10/20),两 组 相 比:χ2=3.96,P=0.04;两组晚期肿瘤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疼痛评分、治疗满意度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晚期肿瘤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疼痛评分、治疗满意度评分()组别 生存期(d) 疼痛评分(分)治疗满意度评分(分常规组(n=20)205. 7. 71.观察组(n=20)287. 6. 78. t 11.35 4.75 7.02 P 0.00 0.00 0.00)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变化,现阶段临床中肿瘤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由于肿瘤发病的隐匿性较高,多数肿瘤在初期阶段不存在显著、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肿瘤患者被确诊时往往已经处于中晚期阶段,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5]。
因此,针对晚期肿瘤患者实施有效的姑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姑息治疗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方式,能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命周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常规西医姑息治疗中的姑息手术治疗、姑息放疗及姑息化疗等治疗手段虽然能达到相应的延长患者生存周期目的[6],但治疗后均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现象,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中医院提倡实施中医药姑息治疗,中医药在姑息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针对姑息治疗的患者实施中医药(健脾和胃、调节情志、疏肝解郁、开胃化食等)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及面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还能增加患者的食欲,缓解患者在实施化疗、放疗及手术治疗后的各种不良反应现象,调节患者机体的状态,延长患者生存周期,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7]。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中医药姑息治疗的观察组晚期肿瘤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疼痛评分、治疗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实施西医姑息治疗的常规组晚期肿瘤患者,说明中医药在姑息治疗中的应用优势较为显著,安全性高,能减少不良反应现象的出现。这一结果与谭婉燕,熊枝繁[8]在针对“姑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观察过程中所得结果相符合。
文章来源:《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网址: http://www.zhzlfzzz.cn/qikandaodu/2021/0730/831.html